- UID
- 169246
- 阅读权限
- 90
- 注册时间
- 2021-11-25
- 最后登录
- 1970-1-1
- 在线时间
- 小时
- 人气
- 点
- MC币
- 个
- 贡献
- 点
|
李庆生昆明医学院到2026年,计划完成50000亩五饮丸种植,以种养殖为主,并带动医养、旅游观光为辅的第三产业。
万某某,女,27岁,自由职业者。2022年9月初诊。自诉患硬皮病3年。8年前被确诊患有鼻咽癌,至今一直在接受阶段性的放疗和化疗。鼻咽癌病灶复发迹象,也癌细胞的其他转移指征。病患者诉其3年前出现颈部皮肤不适,僵硬疼痛,法左右自由转动,多家医院诊断为硬皮病。近一个月来在接受针灸治疗。患者形体较小,胖瘦适中,自觉乏力,常易感冒,心情不好,面部皮肤微红,有少许色斑,大便干结,尿短少。经行常愆期,量少,色黑。口咽部干燥,渴饮冷水。口唇发干,微红少津。舌红、舌体瘦,苔薄而少,舌面少津,脉弦细、微数。查体见其颈项左侧皮肤受损,下起自肩部、上止于枕后约18厘米长,颈项左侧约10厘米宽的部位皮肤表面僵硬,呈机化状态,已看不出皮肤纹理,皮肤颜色红白相间,以红色为主。再细查其他部位,皮肤僵硬之象。患者确诊鼻咽癌已有8年多,多次做过放疗和化疗治疗,因此诊为“鼻咽癌放疗后皮肤灼伤”。证属阴虚火旺,兼气阴不足,痰瘀互结。治以滋阴清热,辅以益气养阴润燥,活血化瘀,涤痰软坚散结。方取知柏地汤方意为主:生地16克,山萸肉15克,泽泻10克,龟板10克,鳖甲10克,炒知母10克,玉竹12克,生芪15克,桔梗8克,炙升麻6克,泽兰15克,丹参30克,丹皮15克,浙贝母15克,白芥子15克,皂角刺15克,威灵仙12克,白鲜皮15克,防风15克,藁本10克,白芷10克,桑叶15克,白芍15克,郁金15克,炒延胡索15克,制香附15克,怀山药20克,生甘草8克。4剂,水煎服。嘱咐患者其病非“硬皮病”,要放松心情。
二诊:药后自觉身体干燥状况得到改善,颈部的牵拉疼痛感减缓,仍难转侧。查身体干燥不适状态明显改善,颈项左侧受损皮肤稍微转润,但仍僵硬。舌脉等情况,仍同初诊时。续守前方治疗,再进4剂。鉴于其口干仍存,加重养阴润燥之品,加沙参15克。
诊:一周来,身体干燥之状已明显改善,颈部的牵拉疼痛感明显减轻,已能轻轻地转动颈部;大便及小便已正常;唯白带增多色、异味。近日可能因劳累,腰部不适,颈部也感觉乏累。查颈项左侧受损皮肤明显转润转淡,触之渐有弹性。面部皮肤由红转淡且润,色斑减淡。口唇微红转润。舌由红转淡红,苔薄白,脉弦细、微数。续守前方,针对腰痛,加独活15克,续断15克;白带量多色,加蒲公英15克,败酱草12,克,芡15克,焦柏15克。再进4剂。
四诊:近来,身体干燥之状已基本消除,偶有口干;颈部已基本牵拉疼痛感,只有颈部转动太大时感到肌肉不适;颈部转动已困难;白带减少,色改善,已异味。腰部、颈部不适感明显减轻。前日已来月经,量稍少。查颈项左侧受损皮肤明显转为正常颜色,触之已软,弹性明显。面部皮肤渐红润,色斑减淡;口唇微红转润;舌淡红、苔薄白,脉弦细。续守前方,减蒲公英、败酱草、芡。再进4剂。
五诊:身体已不觉干燥,偶有口干,会厌部稍明显。颈部已疼痛感,颈部已能自由转动。腰部、颈部不适感基本消除。查颈项左侧受损皮肤基本转为正常,触之已软、弹性增强,受损皮肤僵硬状况消除。面部皮肤渐红润,色斑减淡;口唇微红转润;舌脉同前。其因放疗和化疗致皮肤灼伤而挛缩发硬的疑似“硬皮病”已愈。考虑到其原患鼻咽癌,故防鼻咽癌复发的药尚不可停,于是微调方药,续进4剂,以固疗效。
按:硬皮病系现代医学之病,临床上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,并累及心、肺、肾、消化道等内脏器官,属于一种全身性结缔组织病。临床表现为硬皮、雷诺现象、关节痛和内脏损害。本案患者虽有颈项部活动不利、局部皮肤机化、挛缩而变硬、皮肤表面纹理消失等类似硬皮病的症状,但其身体其他部位均皮肤僵硬之象。结合病史,应为鼻咽癌放化疗后的局部皮肤损伤。故治疗既要针对皮肤因灼伤而挛缩发硬用药,也不能放松对鼻咽癌的治疗,防止复发。
患者面部皮肤微红,口咽部干燥,渴饮冷水,口唇发干少津,大便干结,尿短少,舌淡红、舌体瘦,舌面少津,脉弦细、微数等为典型阴虚火旺证,颈项局部皮肤机化、纹理消失、挛缩僵硬,皮肤颜色红白相间,以红色为主,为放疗和化疗之后机体阴虚火旺,内生之热煎熬血液、津液,成痰成瘀,痰瘀互结而致。故治疗以滋阴清热为主,辅以益气养阴润燥,活血化瘀,涤痰软坚散结。考虑到其病久情志不畅,佐以少量疏肝解郁之药。调补气阴,以知柏地汤为主,再加生芪、龟板、沙参等药。活血化瘀,则用泽兰、丹参、丹皮等品。涤痰软坚散结,采用浙贝母、白芥子、皂角刺、威灵仙等味。疏肝解郁,选用桑叶、白芍、郁金、制香附等。肌肤僵硬,纹理消失,牵拉疼痛,辅以修肤、止疼之药白鲜皮、防风、藁本、白芷、炒延胡索。药证相符,则3年难愈之顽疾得以痊愈。
炎用寒凉须谨慎
皮肤给药法细数中医特殊给药法⑨ |
|